许亚南理事长介绍: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轧辊产品在绝大部分材质上已实现国产化,目前,全国80多家轧辊企业年产能约100万吨,并涌现了中钢邢机、共昌轧辊、凯达重工以及朝阳联强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轧辊企业。中钢邢机是目前全球产销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冶金轧辊制造企业。朝阳联强是轧辊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的尖兵。 轧辊制造业作为钢铁工业的重要配套产业,与钢铁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世界各国正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预计欧美等国钢材需求将迅速恢复;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均钢铁消费量潜力巨大,装配式建筑、机械、交通、能源、汽车和船舶等行业的发展也将为钢材市场提供稳定的增量需求,无疑将带动轧辊行业的稳定发展。 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国内钢材消费结构正在优化,钢铁行业向多元化、高质量和绿色低碳方向发展。用于传统建筑业的螺纹钢和线材占比不断下滑,用于新基建、造船业、新能源的板带钢、大型型钢、中小型钢消费量增长迅速。受益于国内钢材消费结构的高质量转型,中国轧辊市场规模实现了稳固上升。 近年来,中国轧辊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增长相得益彰,共同驱动着中国轧辊出口规模迅速增长。 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以中钢邢机、共昌轧辊和凯达重工及朝阳联强为代表的中国轧辊企业生产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性价比轧辊。中国轧辊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提高制造能力,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等方式提升产品质量。在耐磨性、强度、韧性和制造成本等指标方面,中国轧辊企业能够满足国际市场要求,成为了西马克、达涅利等国际知名设备制造商和安米、浦项等国外大型钢铁集团的供应商,服务于全球钢铁企业。国产轧辊凭借其高效的生产力、优异的产品质量和性价比,越来越多地被国际市场所接受和青睐,出口规模逐年提高。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中国金属轧机用轧辊对外出口金额从2019年的31.0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5.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9.74%。 与欧美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在轧辊制造事业上起步较晚,但经过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引导和上下游产业链持续的协同支持,已发展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轧辊制造国家。 随着我国冶金工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革新,钢材制造企业对轧辊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驱动轧辊制造行业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和工艺创新。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变化,轧辊制造业正在经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其中包括产品高端化、服务系统化、企业规模化和绿色低碳化等趋势,共同推动轧辊产业向着更高的标准和更广阔的市场领域发展。 坚持“四化”发展 幢幜美好未来 许亚南理事长介绍:目前,全球钢铁产业链正处于重构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在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人均钢铁消费量潜力巨大,对高性价比、高可靠性轧辊的需求持续增长,为中国轧辊的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全球钢铁行业向绿色高效、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对轧辊的质量和性能要求也相应提高,以中钢邢机、共昌轧辊和凯达重工,以及朝阳联强等国内领先轧辊企业正在沿着“四化”发展,幢幜行业美好未来。 第一是产品高端化。一方面,随着国内钢铁行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在追求钢材高端化同时,钢铁企业也高度重视降本增效。随着装配式建筑、海洋平台、轨道交通等新应用领域的发展,市场对型钢质量和性能提出了更严苛的标准要求。复杂断面型钢向大型化和特种化的发展,对所用轧辊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目前轧辊市场存在结构性供需错位。尽管我国轧辊制造企业数量较多,但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类型单一。这导致部分产品同质化严重,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的轧辊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因此,面对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内领先轧辊企业正积极响应市场变化,提高产品的耐磨性、冲击韧性和抗热疲劳等性能,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功能化和定制化方向转型。 第二是服务系统化。轧辊的使用效果不仅取决于生产质量,还受使用环境影响,其中包括轧辊的正确使用、合理换辊、有效维护、精准检测等一系列环节。轧钢企业最直接的需求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产品综合成本最小化,因而钢铁企业对轧辊管控的深层次需求是轧制综合成本最小化、相关资产轻量化、备件库存减量化。未来轧辊企业不但要全程跟踪轧辊使用状况、提高客户使用技术、延长轧辊使用寿命,还要从选材、使用、维修、库存等一系列方向入手,提供轧辊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 第三是企业规模化。当前国内轧辊行业,技术水平、装备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多数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不足。随着竞争加剧,市场份额逐渐向综合实力强、良好声誉好和品牌形象佳的企业聚集。这些企业将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整合轧辊行业,并强化与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的战略合作,逐步形成了在产品种类、生产装备、科技实力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为迎接国际市场挑战,依托自身强大的科研技术平台,国内领先轧辊企业正在加快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扩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