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焦煤、焦炭期货价格整体延续10月份以来的震荡偏弱走势运行,焦炭期货主力连续合约价格最低跌至1920元/吨,焦煤期货主力连续合约价格最低跌至1280元/吨附近。 在现货端,继10月22日焦炭价格首轮调降后,11月7日开始第2轮调降,降幅为50元/吨~55元/吨。从价格变化来看,目前焦企已接收价格调降,至此焦价2轮累计下降100元/吨~110元/吨,此前连涨6轮,涨幅为300元/吨~330元/吨。焦煤价格同样偏弱,整体跌幅略大于焦炭。 海外不确定性因素消退 国内宏观政策进入真空期 近期,随着海外大选、美联储降息等“靴子”落地,海外宏观不确定性因素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扰动稍有减弱。国内化债相关会议召开,财政部表示,从2024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同时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3项政策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将大大减轻。总体来看,化债数字超预期,但实际增量主要为3年6万亿元限额,化债政策仍以托底为主。短期来看,国内宏观政策将进入一段真空期,偏弱的基本面将主导价格运行。 从基本面来看,近期钢企高炉即期利润收窄,高炉铁水产量由增转降,而焦煤供应保持稳中有增,增库趋势延续,价格表现偏弱,拖累下游产品价格。 国内焦煤产量同比降幅持续收窄 今年上半年,受安全生产监管政策约束,国内焦煤产量显著下降,下半年以来煤矿处于持续提产过程中,焦煤产量稳步回升,同比降幅收窄。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炼焦精煤产量为4393.94万吨,环比增长5.9%,同比增长4.4%。1月—9月份炼焦精煤累计产量为35147.48万吨,同比下降1991.22万吨,降幅为5.4%。 2024年山西省煤炭生产目标为13亿吨,前3个季度已累计生产原煤9.34亿吨,若按目标生产,第4季度每月产量约为1.22亿吨,比9月份产量高400万吨;考虑到目前煤矿端利润仍相对丰厚,在没有监管政策的约束下,矿企生产积极性较高,预计未来山西省原煤存在增量空间,相应的炼焦煤产量也有增长空间,将进一步加大焦煤供应强于需求的压力。不过,采暖季是煤矿事故多发时期,在安全生产趋严的大背景下,煤矿生产相对谨慎,同时对于提前完成年度产量目标任务的矿山,也倾向于适当放缓生产节奏。 焦煤进口量高位稳定 前3个季度,我国炼焦煤进口量同比大增1655.47万吨,增幅为22.76%,较大程度弥补了国内供应的减量。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进口煤及褐煤4624.8万吨,环比小幅下降,同比增长28.5%。1月—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煤及褐煤43545.9万吨,同比增长13.5%。据此推算,预计10月份我国炼焦煤进口量或仍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 近几月我国自蒙古国进口焦煤量有所下滑,主要是受口岸监管区库存压力的影响,但目前口岸通关量再次回到相对高位,预计今年蒙古国焦煤进口量将接近6000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600万吨。 另据了解,2025年蒙古国大呼拉尔提交财政预算,计划全年出口煤炭8330万吨,依据2024年出口比例推算,2025年蒙古国炼焦煤出口量将超过6400万吨。海运煤量增加,主要在于海运煤价的回落,进口利润扩大,刺激进口量增加。今年下半年以来,以澳大利亚煤炭为主的海运煤价格与国内优质煤价差持续缩小,个别时段甚至更低,支撑国际贸易商加大采购力度。 钢企提产节奏放缓 焦炭等原料需求或难有持续增量 焦企整体盈利空间有限,多数时间处于微盈利或亏损状态,近期焦价处于调降周期,焦化利润很难为焦企提供大幅提产的动力,因此焦企生产节奏多跟随下游钢企高炉生产节奏的变化而调整。目前焦炭供需矛盾并不突出,但这也导致焦煤的需求量受到一定限制。 进一步来看,进入采暖季后,终端市场活力下降,需求正反馈难以持续传导,钢企存在边际减产行为,近两周高炉铁水产量小幅回落至234万吨。考虑到需求淡季的影响,预计目前铁水产量已是采暖季的最高水平。但需注意的是,通常在采暖季前期,下游对原料存在冬储补库行为,补库需求将支撑原料价格,近期予以关注。由于供应持续强于需求,焦煤整体库存呈现增加趋势。分结构来看,焦化厂端对原料煤依然保持低库存策略,库存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煤矿、洗煤厂、港口端库存压力凸显,预计后期焦煤增库状态可能会延续。 整体来看,宏观层面进入政策真空期,前期偏暖氛围或有所降温;现实层面,临近需求淡季,钢企盈利面收缩,铁水增产节奏放缓,再度给上游产业带来负反馈预期,且焦煤增库趋势明显,基本面表现偏弱拖累煤价,致使其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支撑作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