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过后,国内钢材市场快速下行,呈现出高产量、高成本、高库存、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三高”之苦使得钢企效益严重下滑,生产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重点统计会员钢企累计营业收入为7673亿元,同比下降3.17%;营业成本为7511万亿元,同比下降2.79%;实现利润总额31.18亿元,同比下降35.32%;平均利润率为0.41%,同比下降0.20个百分点;亏损面达到57.14%,同比上升6.49个百分点。钢企埋头生产却换来了效益下降,实属得不偿失。那么,钢企是怎么患上“三高”的? 供给无法适配需求释放节奏,导致产量之“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全国粗钢产量累计为1.68亿吨,同比增长1.6%;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15253万吨,同比减少195万吨,下降1.3%。这“一增一减”下,市场基本面供需矛盾明显加剧。 原料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导致成本之“高”。尤其以进口铁矿石为典型:往往钢价上涨时,其涨幅大于钢价;钢价下跌时,其跌幅小于钢价。今年前2个月,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2.09亿吨,同比增加1565万吨,增幅为8.1%;进口均价为131.1美元/吨,涨幅为13.6%。同期,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同比下降4.43点,降幅为3.80%。钢企利润很大程度上贡献给了上游原料企业。 钢企库存水平达到历史同期顶峰,导致库存之“高”。春节过后,钢材钢企库存和社会库存均持续增加。到3月上旬,钢协重点统计钢企库存达到1952万吨,达到历史同期最高点;重点监测的21个城市五大品种社会库存达到142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7.3%。 面对“三高”症状,3月份以来,多家地方钢协呼吁区域钢企加强自律、积极控产。其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也发出了《认清形势 保持定力 共同维护钢铁行业平稳有序发展》倡议书,得到了钢企的响应。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也发文表示,今年将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调控工作。可见,控产已是箭在弦上。 但必须认识到,在这些强烈呼声和行政手段的背后,是行业自律缺失与企业协同稳市意识不强带来的结果。自律不是万能的,不能一有问题就呼吁自律、稍有好转又拼命生产。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问题出在供给端,就需要钢企真控产、控好产,而不是随大流、喊口号。只有钢企学会根据市场变化调控生产节奏、降低企业库存,才能推动供需动态匹配、让钢材市场真正健康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