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12月由科技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托武汉科技大学建设。实验室聚焦世界耐火材料与冶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及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我国耐火材料和湖北钢铁及其下游优势产业中的共性基础理论与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制高温工业关键耐火材料与高性能钢铁材料,形成了耐火材料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耐火材料高温服役行为及功能化、冶金过程理论与高性能钢铁材料和特色冶金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方向,为湖北省和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国防装备发展提供支撑。 构筑“大平台”,汇聚高水平创新人才 近年来,实验室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公用平台。围绕我国耐火材料和湖北钢铁及其下游优势产业中的共性基础理论与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凝练研究方向,分别构建了耐火材料微结构设计与制备平台、耐火材料热模拟与计算平台、钢铁材料模拟与仿真平台、低值冶金资源高效利用平台,设备的功能与用途涵盖了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性能测试和材料组成、结构分析与测试等材料科学研究全过程,为实验室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61亿元,面积超10000㎡。围绕实验室总体定位和研究方向,实验室持续加大研究队伍优化和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了年龄学缘结构和人才结构合理、研究方向匹配的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总数88人,其中研究人员81人,仪器设备等管理人员7人,40岁以下青年研究人员31人;实验室现有国家级人才13人,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群体/团队8个,省部级人才41人。 承担“大课题”,勇攀行业领域高峰 实验室在耐火材料和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交叉领域,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成果,已成为国内外耐火材料与冶金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开放实验室,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四年来,实验室承担国家 “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纵向项目440项,与宝武等企业签订横向合作项目844项,到账经费3.3亿元。先后斩获科技奖励6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2087篇,出版专著教材30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2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牵头发布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9项。在耐火材料领域论文和专利量分居世界、国内第一。 攻克“大难题”,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实验室开展耐火材料轻量化、低碳化、功能化和资源化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重质耐火材料轻量化学术思想和微孔耐蚀理论,发现高温下钢铁熔渣呈部分自由基状态,并实现有效调控,相关工作引起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研制的高温磁电材料在型号驱逐舰、飞行器列装;氧化钙耐火材料用于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冶炼;解决了高导热炭/炭复合材料控制制备关键技术问题,对我国近空间飞行器热防护系统的研究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实验室与宝武等合作研究的桥索钢、重轨钢已在沪苏通大桥、高铁上应用;攻克了耐-50℃、抗撕裂、易焊接海洋工程厚钢板的世界难题,产品应用于中俄重大能源合作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开拓短流程低成本汽车板钢制造技术已在武钢实施并推广,创造了热轧中高碳合金工具板带钢世界最薄纪录;解决了管线钢强度、韧性、氢损伤及疲劳寿命协同提升矛盾,产品用于海洋油气开采与运输等。实验室研发的Micro-TEC芯片和硅碳负极材料成功在湖北省转化落地,转化金额近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