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津沽大地科技创新热潮涌动。为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市深挖科教资源、培育创新沃土,以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等为载体和抓手,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形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不竭动力。2023年,天津市集成电路、车联网、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产业链的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过1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9%,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4%、14.2%。 用好科教资源 2月29日,毕业于天津大学的肖笛开始了人工智能多语种转换的科研工作。作为天开园内金语智达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负责人,肖笛自2018年起便致力于人工智能多语种软件开发与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多语种转换课程译配平台创新。“公司通过与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研究院等部门联合研发,极大提高了科技创新效率。” 天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在哪里?很多创业者将目光投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天津市拥有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超过170家、研究生培养单位24个、普通高等院校56所。 2023年5月18日,天开园正式开园。曾经的闲置楼宇变身创新创业的沃土,一场科技与产业、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从此开启。天津市意在通过探索“学科+人才+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将天开园打造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 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天开园,天津市在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用地保障和引导创新资源聚集等方面匹配多项政策措施,在内容上聚焦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业孵化3类创新服务;面向高校学生、大学老师、高校校友3类创新主体;构建“政府引导、共建共享、市场化运营”3种机制。 通过搭建校企通道,天开园探索解决高校科技成果“找不到、谈不拢、难落地”问题。目前,天开园已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9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世界首款脑机接口专用编解码芯片、水系规模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和电芯等一批成果落地转化,298家高校师生及校友企业入驻天开园核心区天开广场。 一批金融机构加劲支持天开园快速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用金融“活水”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制订多个专属服务方案,在天津市银行业率先建成专营机构,率先投放入园科创企业贷款。以领先同业的速度,实现入园企业对接率近七成,开户企业数量超过350家。”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寇玺栋说。 2月27日,已有市场监管、科技服务等10多个部门入驻天开园,并设立我国北方首个集成远程帮办和超写实数字人的智慧微厅,24小时为企业提供400多项不打烊自助服务。 天津市政务服务办地区工作指导处副处长周凯告诉记者,服务中心实行“首席服务官”制度,企业只要将需求和相关要件提供给首席服务官即可,无需企业跑腿、排队。 截至目前,天开园已导入各类科创服务机构117家,聚集金融机构108家,形成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天开园举行各类大赛、论坛等活动300余场,累计为平台公司、入驻企业、优秀人才等兑现政策支持资金2.36亿元。 天津天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雪颖表示,随着天开园“学科+人才+产业”的模式不断成熟,已对科技型企业形成“虹吸”效应。截至2023年底,天开园已注册企业1220家,园区企业累计获得订单、投资均超过1亿元。 天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朱玉兵表示,为破解企业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缺配套等问题,天津市建立项目优选、梯度培育、诊断分级、融通发展、赛马比拼、转出成长六项机制,打造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类高品质服务,探索形成具有天开特色的生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