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本次会议主题为“以经济手段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从市场机制、资金机制等不同角度探讨我国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成果,并展望未来转型路径、机遇和挑战。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表示,今年我国又重启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将激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绿色低碳行动。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南南合作备忘录,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2500余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在国家“双碳”战略推动下,以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和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我国出口新的增长点,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表示,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他强调,需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政策引导,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儿童投资基金会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区副首席代表刘强表示,水泥、钢铁和电解铝行业进入碳市场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比例将达到约60%。为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他建议:一要进一步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通过政策配套和机制配套,为绿色低碳转型释放更强信号;二要强化碳定价作用,逐步建立配额拍卖机制,强化市场对绿色低碳发展的信心,引导和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应用;三要加强气候金融和转型金融对市场的带动作用,通过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性机制促进新兴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同时助力传统高碳产业绿色转型。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尼什·巴普纳(Manish Bapna)表示,政府制定的政策可以为绿色能源提供激励以及可靠的市场预期,并通过碳市场对传统能源的碳排放定价,帮助企业降低可再生能源、储能、绿氢、绿色钢铁和绿色水泥等技术开发初期的绿色溢价。他认为,在政策制定上政府间可互相学习,共同应对气候挑战,提升气候韧性,并加速碳中和进程。 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雷宪章表示,能源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首要任务,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90%。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我国所需关键技术还有2/3尚未成熟。科技创新及碳市场建立是实现双碳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和发展的关键。绿氢的发展是未来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将具备与配套CCS的煤制氢竞争条件。双碳问题重点在能源,解决之道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大规模、长期、低成本的资金,需要有明确的碳价格加以引导。市场机制的约束和激励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资金的投入。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讲,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产业有重大影响,建立国家碳定价体系可以激励企业和消费者减少碳排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并为我国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壁垒等问题提供有效手段,是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抓手。未来,全国碳市场应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引入配额有偿分配方法、第三方投资机构,以及衍生品交易,从而提高其减碳的效益和效率。而自愿碳市场则能够为企业和个人自发减排意愿定价,是全国碳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未来可以通过增加交易产品、建设监测报告核查标准与监管体系、扩大有效需求及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发挥自愿市场的辅助作用。 欧盟驻华代表团气候行动与环境事务一等参赞、绿色转型处主任骆浩君(Laurent Bardon)指出,欧盟ETS(碳排放交易系统)体系已经覆盖了1/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划到2030年将覆盖率扩大到2/3,并通过新的ETS2纳入建筑、道路运输和小工业等其他部门,将碳市场覆盖率扩大到75%。欧盟ETS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激励企业减少排放,并为不同行业间的碳交易提供灵活性。由于脱碳工作正在加速,欧盟ETS的总配额在加速减少,有偿配额比例在逐渐增加,到2034年,免费配额将取消。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表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与开发原生资源相比,回收各类废旧物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9亿吨。他建议,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优化循环材料进口政策,完善进口循环材料的产品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强化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废弃物全过程全覆盖监管体系;做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准备工作;尽快完善全品类废旧物资产品回收处理领域碳核算方法学、标准规范、认证、标志标识等,准确量化循环利用的碳减排效益。